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69中文网 www.69zww.gg,bennyxin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

    橘黄色的灯光洒落四周,柔和温暖,如同纽约冬日的阳光。我坐在光晕之中,微笑地望着表弟,望着他一面摸挲着我精心装裱过的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证书一面艳羡地“哇,哇”尖叫着。他趴在墙上的背影,那修长有力的身躯,宽阔厚实的肩背,分明告诉我,这个昔日跟在我身后喊着“小表姐”央求庇护的小男孩已经长成了一个可以为其他女孩遮风挡雨的男子汉。

    光阴流转,似短而长。许多事情乍想似乎只是发生在昨日,等到想要在记忆中寻找细节的时候,才发觉像收藏的年代久远的字画不小心沾上了雨水,变得模糊一片,湮没难识。有些时候,情形却又恰恰相反。在某个落日熔金的傍晚,走在路上匆匆回家,或是在某个细雨迷濛的清晨,在街头等着公车,脑海中会突然浮现出多年前的场景。记不清那是何年何月何日,也忆不起当时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只是那个傍晚、清晨、落日和细雨是如此得熟悉和真切。时空变换,相隔多年的两个片断却在我心头留下了相同的投影,不禁让人觉得昔日重来,一切仿佛只在片刻之前。

    有这样的心境,是因为身体在渐渐老去,毕竟连表弟都已大学毕业工作了。我的家是沪上典型的大家族,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都有好几个子女,到了我这一代,表的唐的兄弟姐妹自然少不了。这许多人当中,我和这个表弟算是最为亲厚,大概是因为幼时两家父母都忙,于是我们二人在外公外婆家一起度过了不少时光。我自小功课优秀,在家中的女孩子里算是一个异类,我家的电话也成了表弟的求助热线,从小学至中学,我充当了他的半个家庭教师。表弟高三那一年,为了他的备考、择校与专业,那时已在美国留学的我也没少花费在越洋长途上。理科成绩不错的他,选择了当时很流行的电子工程专业,考试时发挥得很好,如愿进了沪上一所很不错的学校。四年之后,顺利毕业,应着当时的潮流受聘于一家外企。二十几年的生活顺利安逸。正当我以为他要娶妻生子,步入另一个人生阶段的时候,年前接到了他的一通电话,我才意识到这小子也开始不安于现状,准备要开始折腾自己的人生了。

    听着千里之外的那一头年轻、焦躁、带着迷茫的声音,我并不觉得丝毫讶异。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啊,我们这一代人不都是这样吗?在父母的呵护之下,小学读到中学,然后大学是唯一的选择。根据自己成绩的排名和当时专业的热门程度选择一个要为之花费四年甚至更多时间的领域,即便当时对这个行当未必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大学的生活对大多数年轻人而言是舒适安逸的。走出校门的那一天,对很多人来说,也只不过是一辆火车在两条早已铺定的铁轨上的一次转接。但毕竟直面了更广阔更真实的世界,要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开始为自己的人生作个选择。可是这个时候,生命的三分之一已经过去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开惯了有轨列车的司机中有多少人能够有勇气背起行囊,迈出车厢,去旷野中走一条新路?怀疑的念头在很多脑海中也只是在夜深人静之时闪一闪就过去了,第二天醒来还是继续原来的生活。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读书虽多,受教不少,心智却远未成熟,心理年龄普遍滞后于生理年龄,缺乏探索自我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注定了要在兜兜转转寻寻觅觅之中走自己的路。

    挂断了电话,我便开始思索如何帮助他实现一次生活的突围。我首先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来美国读书和工作对中国现下的这一代年轻人而言依然是开拓人生的一个很好的选择,不管将来他们是要长留于此还是回归故土。我不是一定要他复制我走过的路,但在我眼中这是一条对他而言相对简易和可行的途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给我打来那通越洋电话。以他的兴趣和背景,时间漫长和录取严格的博士班肯定是不合宜的,那么只有硕士班可供考虑。专业呢?每天八九个小时窝在一个小小的隔板间里摆弄电路印制板已经将他原本应该火花四溅的人生彻底短路,再耗费两年时光兼交上一大笔学费目的只是为了回到一个放大的隔板间去无异于让他饮鸩止渴,所以电子工程是第一个要剔除的。可是,在应该接受通识教育的四年里学了一堆大大小小的专业课的毕业生,除了本专业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选择呢?我不得不把眼光投向几个不对录取者的专业背景设限的硕士班。首当其冲的是在国内正办得如火如荼的工商管理。对一个有了数年商业实践或企业管理经验的人,美国一个排名前二十的商管硕士班不失为一个有价值的教育机会:认识一群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聪明而有历练的人,每日里团队式的讨论一个个来自于真实世界的经营或管理的问题,既用现代西方的商业理论印证过往的摸爬滚打,又可以为将来的发展积累下丰沛的人脉。但是如果缺乏了必要的准备,像表弟这样,虽说工作了数年,平日里却连人脸也见不上几张,既不满过往的工作,又不知将来要做什么,在七嘴八舌的案例讨论中还不早早地迷失掉了原本就模糊不堪的学习的初衷,最后带走的除了一堆空洞的理论之外还能有什么?我不得不再为他勾去一个选项。想到这里,我不禁哑然失笑:这与数年之前的情景是多么的相似,只是那时要突围而出的换作了自己而已。我感到一些欣喜与安慰,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要面对这种困顿。很快,我的“卑劣”被自责的情绪压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何况还是一个我关心的人。

    几天之后,在给表弟的电话中,我平静地讲述了自己这些年来的生活。告诉他我如何在经济学博士班读到第三年的时候失去了对学术研究和校园生活的兴趣与热情,陷入了对前途的迷茫和对人生的焦虑;如何在一番挣扎之后沉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背景和寻找职业的目标,最后选择了“金融工程”这个在传统的金融行业中新兴的交叉领域,作为学习和工作的方向;然后又如何进入哥大,经过一年艰苦的学习拿到硕士学位,在竞争严酷的曼哈顿金融区中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职位。

    我不想给他这样一种感觉,一个外人正在替他安排今后的人生,但我确实相信我走过的路、做出的选择也会是他获得成功的捷径,而且如果他愿意尝试,我会以数年累计下的经验与人脉给予一切可能的帮助,为他铺平这条对于其他人而言可能是遥不可及的道路。

    和我预料的相去不远,在三言两语打消了他对一个陌生学科的恐惧和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之后,表弟很快就接受了我的建议。十几年过去了,小男孩长成了男子汉,依然没有改变的是对我这个大姐姐的信任与依赖,我的心中不禁一阵暖意涌动。

    从那以后,表弟的生活注入了新的元素,也填塞得满满的。在八小时工作之后,还要准备toefl和gre这些入学申请必需的考试,这对一个已经离开校园一段时间过惯了上班族的不紧不松的生活的人而言,不能不算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好在,工作,啃书,睡觉,工作,啃书,睡觉,这种惯性似的繁忙生活在将他的体力和时间耗尽之余,也让他再也无暇胡思乱想,为平淡无趣的生活抱怨连连。在身子挨到床沿之前,眼睛已经睁不开了,出现在梦中的也尽是一团团回旋飞舞着、分都分不清的英文单词,他恐怕是没有什么时间去思考其他更多东西的。

    在这一年当中,我们的沟通也异常简单起来。他报告给我的是,又念完了哪本书,又上完了哪个补习班,模拟考试的成绩又提升了多少分;我说得最多的是,继续加油,再坚持一步,这就是一场体力与毅力的比赛。他有时也会抱怨这种日子过得很辛苦,可是我听得出,那是一种农民伯伯劳作了一整天后看着田里又窜高了一茬的麦苗,心中憧憬着秋风扬起时的感叹。

    充实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在中央公园的霜叶渐渐落尽、野鸭越飞越少时,我听到电话那头传来了抑制不住的兴奋喜悦的声音。有了两个不错的分数,表弟所需的硬件终于都已经齐备,剩下的就是一些联络学校、撰写文书、完成申请材料这些被我称之为软件的工作了。我自己,和我的那些朋友之中,有的尽是这方面在行的高手,他自然不必为此太过操心。

    正当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时,表弟无意中向我提到他的公司将要在年尾时派遣两个中国区的员工到美国总部接受短训。我即刻意识到这将是一个为他的申请成功增加砝码的好机会。以我在美国求学的经验,与录取委员会中的教授当面谈上一次往往比写上一堆电邮还要管用,让对方清楚地感受到你对申请的专业的浓厚兴趣和强烈企图心,也常常可以抵消背景不足的劣势。正因为如此,一般美国学生都会在递交申请之前参加那些列在申请清单上的院校举办的说明会,或是在来年春天结果公布之后实地考察一番有幸获得录取的学校再决定最后的取舍。可惜,绝大多数的中国学生因为签证、旅费等原因在入学之前都很难有机会真正地了解自己选择的学校、院系、甚至导师,也失去了一个在申请过程中表现自我、赢得印象分的大好时机。如今,当这些有可能不再成为遗憾的叹息,自然没有眼睁睁坐失良机消逝的理由,我竭力怂恿表弟向公司争取一个受训名额。

    也许这小子平时的表现不错,人缘也很好,或者用了其他什么办法,他最后确实成了赴美者中的一员。当他应付完训练课程匆匆从圣荷西飞到纽约城的时候,我们在异国的相逢比预期中的早了半年。没有太多的时间享受亲人聚会的乐趣,我必须赶在圣诞假期到来之前完成预定的计划。

    哥伦比亚大学的金融工程硕士班学制短,名声大,最重要的是哥大与华尔街同处一城,毕业生就业时占尽了地域的优势和校友的关照,几年下来找不到工作者凤毛麟角。在这座满目红尘的都市中的这片常青藤早已成了众多学子的上上之选,也是我为表弟设定的第一目标。据我所知,哥大的这个系每年都会收到数十倍于录取名额的申请,面对堆积如山的材料,审查委员会的教授们恨不得一分钟做完一个决定。如果不是真的有完美无缺的学术背景,申请者的运气,或者更准确地说,吸引到的教授的关注度便对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陪表弟拜访了昔日我在哥大的几位老师,希望他们在还未开始审阅申请材料之前脑海中已经留有一些印象。我又让他随我参加了每年一次的同学聚会,在座的昔日同窗都已经是在华尔街上各个金融公司站稳了脚跟的事业有成人士,其中必然有一些会成为他毕业时的工作推荐人。

    忙完了这一切,已经到了平安夜。我们在中国城享受了一餐祖国的美食,回到我的公寓。连日奔波,终于可以坐在柔和温暖的灯光下,我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望着眼前这个兀自憧憬着未来而兴奋不息的大男孩,我突然有一股莫名的惆怅与嫉妒,这种充满激情的生活不知不觉间离我似乎已经很久很远了。

    二

    圣诞节之后,新年接踵而至,中间的这个礼拜成了约定俗成的假期,公司的上上下下大多不见踪影,几个轮值的前台后勤也是晚来早走,心不在焉。一年将尽,辛劳多时的人们,自然要抓住最后几天好好享受一番;蹉跎岁月的,既然三百多天都已浪费了,也不会在乎最后的一点时光,何况在这个国度用节假日来加班赶工多半还会引来异样的目光,索性多疯狂几天,到来年再图奋起吧。于是,整个纽约城进入了一年之中最欢乐最繁忙的时刻,如同一首漫长的乐章在尾声时达到了百器共鸣的高潮。

    表弟行程紧凑,三十号便要踏上回国的班机,只余下两三日的时间游玩这座久负盛名的城市。两三日,实在是太短了,即便闻鸡即起,戴月而归,也只能是匆匆赶到一个地方,停留片刻之后,再急急赶往下一个目的地,在点点线线之中完成一次阅读地图般的接触。换作是我,要亲近一座城市,总得留下足够的时间。我喜欢走进一家书店,买下一本类似中国的地方志的小书,然后找一家可以露天而坐的咖啡馆,啜饮着咖啡,观赏着街道行人,慢慢读完这个城市的历史、风俗和人物。从第二天起,再去一一拜访那些给这座城市带来荣光的地方,或是自然的,或是人文的,更多的是二者融为一体的。这样,当我离开的时候,带走的就不再是一张张定格的风景画,而是一个个流淌的鲜活故事。好在,他大有机会明年搬来这里住上一年或许更久,用“来日方长”来释去今次的遗憾再恰当不过。

    当在去看百老汇名剧歌声魅影的路上我把这些告诉表弟的时候,他大笑起来,说:“这是上了年纪的女人才会有的旅游法。我还是喜欢行色匆匆,来去如风。”

    很少从这小子口中听到这么文雅的用词,大概是把哪句歌词念了出来。既然讥讽我“上了年纪”那我就要倚老卖老,在他年轻挺直的背上狠狠拍打了几下。

    他往前逃开几步,又回转头给了我一个坏笑,不知死活地说:“我来以前,外婆可是千叮咛万交代,要我问问侬朋友谈阿哪能了,啥辰光可以”

    “侬勿要帮我搞,管侬闲事,没大没小。”我当然知道他要说什么,妈妈和外婆在电话中没少催问过。

    看他依然在挤眉弄眼地笑着,我立即反击:“勿晓得啥人开春辰光打电话拨我,讲工作阿忒没劲了,生活阿忒没意思。真作孽阿,像只偎灶猫一样,半死勿活”

    听着我摆出了他年前的可怜事,小子灿烂的笑容有些僵硬。哼,扳回一城。

    相处了几天,我们又似乎找回了少年时的默契,看来时光的河流没有沉积下多少泥沙,在我们之间筑起厚重的隔膜。

    一路上,嘲笑嬉闹。好在身处异国,行人中懂得汉语的很少,听得懂吴侬软语上海方言的更是稀罕。如若这是在淮海路上,我们一定已经挨了不少白眼,耳中飘进一句“年纪勿小了,骨头还介轻”的评价。

    到底是年轻人,没有长性,表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了其他地方。前面是一座街心花园,在城中颇有名气,天气晴朗时,那儿常聚集了一群街头艺术家和小生意人,很多外来的游客驻足流连,本地人也常来消磨掉一个午后。今儿日头煦暖,海上吹来的风也没有那么凛冽,又是圣诞和新年之间的黄金礼拜,花园四周俨然已成了一个小小的集市。

    “表姐,我去看一下喔。”给我打了个招呼,表弟就像一头饿着的小牛犊欢快地跑进了自己喜欢的草料栏子。

    这里的摊贩多是席地而设,铺展在地的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天南地北东西两岸的都有,大多是在那些摆满了呆板的明信片、水晶座、咖啡杯、钢笔架等等的礼品店里看不到的。我也搞不清楚他们从哪里找来这些不同州的“土产”不过,外来的游客可是有福了,尤其像我表弟这样的。小时候,他每到一个新地方总爱买些小玩意儿,拿回来分送给那些远远近近的朋友,我国内家里的玻璃橱中还摆着不少他的心水之选。这几日,出门时他的瘪瘪的挎包到回家时总是会鼓起不少。这个幼时的习惯,他竟然保持如旧。

    现在等着被他喂进那只宠物似的挎包空瘪的大肚子的是一堆仿制的印第安人用品。有手工粗糙而图案生动的披毯,编织出了游鱼、飞鸟、奔跑的羚羊、静立的梅花鹿,更编织出了印第安部族对自然的亲近与依恋;有在祭祀的舞蹈和部族的战斗中使用的木刻面具,用黑、蓝、红、白四色描绘出了族人心目中神灵或恶兽的形象,让外人一窥他们神秘独特的宗教信仰;还有一些用来自高山大海的宝石和贝壳串成的饰物,宣扬着这个古老而落后的民族对美的永恒追求。

    看着这些支棱着长腿挤在地摊前、在阳光下闪耀着不同发色的青年,我不禁感叹:“在某些方面,人啊,都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我看了下表,离歌剧开场还有好些时候。既然表弟一时半会走不动路,我也四处闲逛起来。

    花园的西头三三两两地摆着几个画摊,对从小醉心绘画的我来说足够消磨掉多余的时光了。一个摊子上卖着纽约各处的风景建筑画。这些画作印在精细的白纸上,再贴到米黄色、花纹凹凸的厚纸板上,然后包裹一层薄薄的塑胶膜,比起普通的明信片来增添了不少艺术气息。再走几步,一个上了年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给一个白人少女作素描。画布上已经呈现出了一个优美的侧面轮廓,画者手中的炭笔正利落地勾画着少女瀑布一般倾泻在肩上的长发。粗粗落落的线条,流淌着青春勃发的动感;再看看,也颇像老人额头、指上满布的皱纹,深刻凝滞,显露着岁月风化过后的深邃与空茫。

    原本想一直看到这幅素描完成,但是怕打搅了老人。虽然想想街头画匠应该早已习惯了围观,但至少我在幼时每次画画都不愿有人在一旁注视,因为那样,既分散了我的注意力,使我无法全力捕捉对象身上的可画点,又阻碍了它们投影在我的记忆中,唤起一些深藏的感触。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我看见对面两个黑眼黑发的卖画男子,耳中隐约传来几句他们操着地道中文的交谈。

    我踱步过去,好奇地打量他们的卖品。油彩、水粉、炭笔素描,种类不少;静物、风景、人物肖像,题材也广泛。这些画装饰粗糙,看着却很清新,和先前几处满摆的机器印刷的明信片似的画儿大不相同。

    “这些是你们自己画的吗?”我开口问道。

    两人含笑点头,其中高个子的一个还用带着北方味的卷舌普通话招呼着:“随便看吧,说不定有你喜欢的。”

    我一幅一幅翻拣着,随口同他们闲聊起来。两个人都是爽直的性子,看上去很爱同别人分享自己的往事。平顶短发、身材高挑的一个,毕业自中央美院,在广告和出版界做了几年美术设计之后(用他自己的话,是“疯玩了一番之后”),潇洒地挥手作别享乐生活,到美国来继续追逐艺术之梦了。另一个中等个子,留着过耳的长发,身上的文艺气质更加浓郁一些,出国前已经是浙江美院的讲师,因为妻子赴美攻读东亚研究的博士,他就半陪读半深造地又作回了学生。两人同在新泽西拉特格斯大学的美术研究所,乘节假日的闲暇时间来纽约城出卖自己的习作。

    听完了他们的故事,我也看完了大部分的画作。瞥见角落里还有一打叠在一起尚未铺展开的,我一边拿过来翻阅,一边回答着他们好奇的问题。

    那高个子的青年又问了一句什么。我没有听清,也没有想到去作答,我只盯着手中的一幅油彩。

    画中是夕阳下的一条古旧的弄堂,那种二三十年前上海随处可见的两层楼的老式弄堂,即便是现在,在浦西老城区的“下只角”依然可以找到。薄暮的余晖洒落在西边的弄堂口,给水门汀染上一层淡淡的金色,那里成了图中最明亮的地方。金色的光芒中,一个少年单膝跪在墙角,正将一幅图画缓缓卷折起来。他正对的青苔斑斑的墙面裂着一道长长的缝隙,缝隙旁画着一个火焰飞腾的图案。飞腾的火焰,用更鲜亮的色彩绘成,大得也似乎有些失了构图的比例。弄堂里面,暮霭沉沉,用了灰暗的色调。暗景里,自西向东,画出了三个门户。大门掩起,窗口露出屋中的一角,不见人迹。在最近的一户二楼大开的窗户旁,却端坐着一个少女,正埋头在一张用木板夹着的纸上勾画着什么。在她面前的窗台和窗下延伸出的铁架上,摆着几盆寻常的花草,不寻常的是窗边挂着的一个可乐罐似的东西,一头包着塑料膜,用橡皮筋箍起,另一头牵着一根丝线,平伸出来,消失在前方,想是连到了对面的弄堂。

    这是一幅画吗?对旁人,它或许是;可是,于我,却怎么像是往事穿越了时光隧道在今时的投影?投影如此真切,真切到让我怀疑此刻周遭一切的真实。往日里,某个落日熔金的傍晚,或是某个细雨濛濛的清晨,都或许会突然唤起我平时深埋的记忆,可那只是一颗彗星,倏忽划过天际,在我的心空留下一道匆匆逝去的光痕,还没等我仔细搜寻,就消失不见了。如今,我落入了整个银河,许许多多的星辰在四周飞旋,来而又去,去后再返,清晰转成模糊,模糊又变回清晰。我不用去搜寻,我只是目不暇接。

    “表姐,表姐,我们要迟了吧。”

    当我从记忆的漩涡里抽身回到纽约冬日的阳光下的时候,表弟已经蹲在我身旁不住地轻声催促。我回过神来,下意识地笑了一下,算作回应。我看了一下腕表,确实,已经是要用小跑的速度来入场了。

    “这幅画我买下了,请问多少钱?”

    “一般卖十五块的。既然你这么喜欢,大家又都是在纽约的中国人,十块钱好了。”高个子青年答道。

    我从皮夹里抽了一张二十美元递给他,告诉他不用找了。

    他们似乎有一些惊讶,互望了一眼。其实,更惊讶的人是我。我看着对面卖画的两个人,试图找到一些时间不曾改变的东西。我知道,这样的打量已经有些唐突,可是那两张面孔为什么都像是我人生中的初见呢?

    “这是你们哪个画的?”

    两个人都摇头。

    “这打画是帮朋友代卖的。”高个子说。

    “那你们认识作画的人喽?”

    “这些画是阿明拿来的吧。是他画的吗?”他转头去问同伴。

    “不是阿明,是他的一个朋友,在明尼苏达还是密歇根念美术的,今年圣诞节来找阿明玩,听说我们这两天要来纽约城卖画,也贡献了几幅出来,让阿明拿给我的。我看了,觉得是人家用心画的,和我们这些随手涂鸦纯粹拿来卖钱的不一样,所以也没摆出来,原本想拿回去还给人家的。”长发青年淡淡笑着,向我说出因由“我在这儿呆了一上午,见了不少买画看画的,觉得吧,也就你一个有眼光,识得艺术的优劣。”

    从初二后就搁下了画笔的我,哪里分辨得出艺术的优劣。长发青年啊,不怪你走眼,因为你又怎么能了解我从这幅画中读到了什么而要珍而重之地买下,不过,我已经相信了你出国前是浙美的讲师,至少,我可以分辨卖画的和作画与教画的不同。

    “我我很喜欢这个人的画风。嗯,你们知道他是国内什么地方来的吗?”我想着自己的措辞,如何可以更多地打听画者的生平又不会显得太过突兀。

    两人彼此看了一下,都摇了摇头。目光中,蕴着好奇。

    我一时语塞,一是失望,二是不知再该从何问起。

    “表姐,真得要迟了。”

    我低头看表,小跑已经要改成一路飞奔了。在美国,尤其是纽约百老汇看歌剧,迟到是很不礼貌的事。我感激表弟还记得时间,提醒了我,却又有些懊恼他的催促使我不得不结束与卖画人的交谈。

    卷好了画,挥手作别,走出老远,我回头望,阳光下,那两个卖画的青年正在说笑谈论着什么。谈论我吗?一个异国都市中遇到的奇怪的买画人。

    三

    当舞台上克里斯蒂娜顶替卡洛塔献唱“think of me”揭开了自己人生悲喜剧的序幕的时候,我的气息还没有喘匀。这已经是我第三次看歌声魅影了。每次陪来纽约城玩的朋友领略百老汇歌剧的风情,这出一定是首选的曲目。如同饮酒,每看一次,沉醉一回,愈沉愈香,越醉越迷。可是,今天我久久不能入戏,即便早已平息了奔跑赶场的喘息,即便周围的乐迷有些已经听得闭上了眼睛,泛起了泪光。在别人的故事中落自己的泪,我也时常如此,可是今天怕是做不到了,因为此刻我脑海中上演的是自己人生的序幕剧。

    我出生不久,因为文革荒废了求学岁月的父亲开始与时间赛跑,光荣地成了工农兵大学生,妈妈三班倒,没有人有暇照顾我。我住到了外公外婆家,直到读小学才回去父母的身边。外公外婆家在杨浦区,老弄堂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