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69中文网 www.69zww.gg,白水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引子:近日,看见有战友把部队的生活全部写下来发在了网上,引起了我的回忆。部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可歌可泣的感人场面,也有惊心动魄的英雄事迹,还有一些发生在生活中的轶闻趣事,每每想起来,都会情不自禁的为那些英雄们赞叹,为那些生活中的有趣故事掩面而笑。闲暇,我还会翻开那些老照片欣赏一番,看见那一个个战友,他们有的可能已经作古,也可能在某一个领导岗位上,或者是个体老板,总之他们都是我记忆中的战友,我和他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写出来,一是回忆那一段美好的记忆;二是把我这一段经历留下来,以示后人。

    一

    公元1972年冬季,在我将要高中毕业的前夕,大学不招生,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回乡务农,二是从军,(是当时改变命运的唯一的抉择)参军关键是政审,然后才是身体素质。我绝对的优势是上高中期间已经入党,并且是学校的学毛著积极分子;家庭三代贫农,历史清白,爷爷和父亲又都是大队干部,文化大革命时期始终紧跟党中央毛主席,可以说政审对我肯定没有问题,到体检站体检,一路顺风,全部绿灯。随后是接兵的找我谈话,我是学毛著尖子,又是班干部,当时的那些时髦词汇随口而出,令那些接兵的啧啧称赞,我当兵的愿望也就不难实现。

    几轮下来,我顺利的过关,于当年的12月8日踏上了从军的道路。我们学校和我一起体检共有9个人,8个男生,一个女生,女生没有和我们一路,她去了总后第四军医大学;我们8个男生去了63军563团。

    在那个时候,能成为一名军人,是无上的光荣。知识分子是臭老九,从政没前途,从商叫奸商,工人是老大哥,就连女的选择男友也是一军二工三农民,没出息的嫁商人。成为军人,自然追求的女生也比较多,在接到通知书的几天里,好事的朋友乱点鸳鸯谱,一会介绍这一个,一会介绍哪一个,弄得眼花缭乱。我刚满18岁,对谈情说爱一片空白,别人都在谈,也只好随波逐流,未离开学校的几天里,有的女生悄悄的递纸条,有的公开的要求合影留念,还有的送纪念品,我不能拒绝,也不敢拒绝,只能逢场作戏,反正几天时间就要离开他们,至于以后怎么办,那是以后的事情。

    走的前一天晚上,我们住在县里的招待所。报到以后,带兵的把我们集中起来点了名,按各公社编了临时班排,发了军装,被褥,简单学了打背包。穿上那一身不太合身的军装,顿时显得威风了许多,新兵们个个意气风发,精神焕发,满脸喜气,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下午放了半天假,让和家人团聚,那一下午过得太快也太紧张,学校把我们几个应征入伍的同学叫到学校和校领导合影留念,班集体合影,同学之间合影,有几个女同学偷偷地邀请照相,我不能推辞,全部满足她们的要求。学校那一边还没有完,家里人也一直催着回去,那时还没有到饭店吃饭一说,记得在我姐家一家人吃了一顿团圆饭。父母和大哥大姐们千安顿万叮咛,一定要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学习政治、军事、文化,和同志团结友爱,早日把立功喜报寄回家。

    家人的嘱托,老师的企盼,同学的鼓励,让我在离开家乡这片热土的最后一个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好不容易捱到天亮,集合的哨声就响了,简单的洗涮了一下,按照要求打背包,整队吃饭蹬车,七点准时出发。街道两旁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欢送的人群早已排队等候在那里。人们高喊着向解放军学习!向解放军致敬!保卫祖国!保卫家乡的口号,送新兵的汽车缓缓驶出县城开向三十公里外的火车站,开始了我军旅生涯。

    二

    到了乘车的长治北站,广场上已经集中了其他县的新兵,晋东南军分区和行署领导为我们这些即将奔赴军营的新战士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大会,并和地方政府进行了交接。上午8点火车从长治北出发。上车后,新兵连连长才宣布我们去的地方是忻州地区的定襄县,那个地方我们这些涉世未深来自农村的人连听也没有听说过,对那个地方没有任何映像,只知道没有出了本省,是一个高寒地区,气候寒冷,风沙较大,据说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半年,是个荒蛮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我们乘坐的是清一色的闷罐车,车厢里铺的全部是稻草,每一节车厢里还备有一个大罐子解小手用,车厢顶上吊着一盏马灯,晚上用来照明,车厢的中央放着一个火炉,火炉周围堆着一堆大碳,用来取暖,一节车厢四十多个人,开始大家的热情还没有下去,没有感觉到天气的寒冷,随着列车的启动,车厢外寒风呼啸,车厢内寒气逼人,人们挤在一起相互用对方的身体取暖。带兵的想尽一切办法解除我们的离别之苦和寒冷带给人们的思乡之情,一会唱歌,一会念报纸,一会又让大家在车厢里小跑步,驱赶寒冷。出长治下晋城,到月山。月山站是一个编组站,设有兵站,在哪里吃了出发后的第一顿饭,记得吃的是馒头烩菜,一人两个馒头,一碗烩菜。也可能我们长期生活在乡下,再加上那时条件艰苦,从来没有吃过油水那么大的饭菜,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第一顿高质量伙食。一顿饭把寒冷驱赶的一干二净,把思乡的情愫暂时放在了脑后,停了大概有两个多小时,火车才又慢慢腾腾地重新出发,火车走的很慢,每到一个车站都要为别的车让路,走了一天多才好不容易出了太行山。车出山西到了河南,顿时感觉视野开阔了许多,我们抢着挤到闷罐车的车门,从门缝里观望外面的世界,尽管是数九寒天,河南大地仍然一片葱绿,成片的麦地绿油油的没有了冬天的萧瑟。农民们正在田间给麦苗浇水,远处的道路上偶尔有马车拉着农家肥送往田里。

    对于河南我更是知之甚少,从书本里获得的一点知识,只是皮毛而已,河南就是中原的一个大省,而且从河南逃到山西的灾民较多,且大部分都落户在山西。盐碱,风沙,黄河泛滥,灾民成群,就是我映像中的河南。

    火车从新乡调头北上,进入燕赵大地已是第二天的早上,从闷罐车的门缝里,看见一轮红日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一眼望不到边的华北大平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霞光,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