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69中文网 www.69zww.gg,阿蚌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艰难的入关

    2005年9月30日早7点,我们乘坐延边文化国际旅行社的大巴从延吉市出发,准备从珲春口岸出境前往海参崴。导游张先生先向我们介绍了海参崴的概况和俄罗斯人的风俗习惯,还教了我们几句简单的俄语。游客中绝大多数人没有学过俄语,按照汉语的发音来学习这几个简单的俄语词汇更感到诘屈聱牙,只一个“你好”就让大家读了半天也记不熟“兹——得——拉——斯——特——威——接”抻得好长好长,不知读成这个样子,俄罗斯人听了能不能明白。有个游客说这么多词儿我是学不会了,我只把“借武师嘎”(姑娘)和“可拉西哇呀”(漂亮)学会就够用了。

    车过图们,汽车开始顺着江岸行驶。右侧是并不宽阔的图们江,江的对岸是朝鲜的地界。朝鲜的山上几乎没有树,大约30度以上的斜坡都开垦成了耕地,有的山坡耕地甚至超过40度。可想而知,水土流失会有多么的严重。这些耕地上长的庄稼也非常矮小,玉米的高度只有一米左右,当然也不可能收获太多的粮食。回头再看我国的山,植被虽也不算太好,但总比朝鲜的山好多了,时值秋季,山上真是一个彩林的世界,绿叶的松柏、黄叶的柞桦、红叶的槭,还有很多说不上名字也说不准颜色的树木交相辉映,把连绵的群山装点得姹紫嫣红,煞是好看。这时,我的心中忽然产生了一点自豪,在这里,我们有资格嘲笑邻国对自然环境的掠夺性破坏。

    同车的游客有42人,我们结伴的一组12人,是最多的,还有延边州某单位的一组接近10个人,其余都是三三两两的小团体和一些散客。这些游客中有大约10人以上是朝鲜族,他们之间是用朝鲜语交谈的。我们还没有出境,就被这听不懂的语言搞得一头雾水。

    大约9点,我们到了珲春口岸。没想到旅行社的工作疏忽竟让我们耽搁了两个多小时。旅行社为我们代办的临时护照中,有两份护照上的姓名与身份证的姓名不符,其中一个蒙混过关,另一个是我们一起的老李,护照被退回补办。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我们下车拍了一些照片。口岸东边100多米的地方,就是国界线了,两根旗杆上分别悬挂着中俄两国的国旗,虽然两面国旗在一起飘扬,但我还是觉得我们的五星红旗不如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飘扬得更舒展。朝四周望去,是一片连绵的低山丘陵,东南方向的一些山岭已经是俄罗斯的地界了。

    补办的护照终于送到了,导游办完了手续,带领我们奔向俄罗斯的口岸检查站,中间还有一道关卡,拥塞了一串的车辆。导游说是俄罗斯方面有很多人持“中国人口扩张威胁论”担心中国人入境多了会使这片土地中国化,他们不希望有太多的中国人到俄罗斯去,就采取一种消极抵抗的态度,故意在通关的过程中磨磨蹭蹭,拖延时间,以此来减少中国人过境的数量。

    我们坐在车里又等了一个多小时,大家都觉得有些饿了,就提议用这段时间吃午饭。导游也觉得这个意见有理,就下车把午餐盒饭分发给大家。没想到进入异国领土的第一餐竟是站在风中吃盒饭。我们很快就把盒饭吞下肚,然后把饭盒和其它垃圾收拾好都扔到垃圾箱里。我打趣说,看来还是要经常出国啊,经常到国外可以使我们为了国家的荣誉而改掉一些原来的坏习惯啊。

    吃完饭坐到车上,前面堵着的车就都通过去了,我们的车也很顺利地过了这道关卡,迎面而来的是俄方口岸检查站,检查站正对着我们来的方向墙上悬挂着俄罗斯的“双头鹰”国徽。导游说这座俄方检查站的铁皮房是中方出资修建的,从口岸到扎鲁比诺的铁路和从口岸到克拉斯基诺的公路也都是中方出资修建的。看来在这里,俄罗斯人利用中国人急于在此地出境的心理还是狠狠地刁难了一下中国人的。

    俄方口岸检查站的入口处张贴着一张限制携带物品的公告,俄文的,文字看不懂,但看图大致可以明白,主要限制野生动物、动物制品及一些能引起神经兴奋的药品。在俄方口岸检查站还算顺利,只二十多分钟的功夫,我们就通过了。剩下的两道小关卡也没费什么劲,这大大小小的五道关口一共耗费了我们大约五个小时的时间。过了这最后一道关卡,我们都长出了一口气。

    二、连绵的荒原

    进入俄方一侧,导游告诉我们说这里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哈桑区,这个哈桑区的级别相当于我们的一个县,它的行政中心设在前方不远的斯拉夫扬卡。可是近来斯拉夫扬卡出现的口蹄疫疫情,禁止旅游车辆通行,货车经过也要经过严格的检疫。俄方旅游公司的大巴也只能在斯拉夫扬卡附近的公路路口迎接我们。

    俄罗斯境内一侧景致与中方一侧大不相同。在中方一侧,人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还是较大的,平原全部开垦起来,部分山坡地也被开垦起来了。而在俄方一侧,连平原还都荒芜着,只能在漫无边际的荒草中搜索到几小块耕地,这几块种着庄稼的耕地也荒芜得很,庄稼和杂草和和睦睦、亲密无间地共同生长着。如果不仔细分辨,还真看不出哪里是耕地,哪里是荒地。在这一块地方,最明显的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就是我们正走的这条由中国人修建的公路和公路边的一溜电线杆。我们乘坐延边旅行社的大巴沿着这条公路先后穿越车鹿河、岩杵河、格拉得卡亚河、阿吉密河的冲积平原,到达斯拉夫扬卡附近的路口换乘俄方旅游公司的大巴,又穿越西吉密河、大蒙古河、埃里杜嘎河,然后沿绥芬河下游平原的西缘北上,到瓦西利耳耶夫卡附近跨过绥芬河。从珲春口岸到瓦西利耳耶夫卡大约有近300公里,在这将近300公里的行程中,我们仅仅看见七、八个居民点和三个在田间劳动的农民,其中有的居民点只有三五座木板房,可想而知这一带的人口稀少到什么程度。

    在这几块小平原和低山丘陵间,遍布着各种野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短茎的野生芦苇,雪白的芦花,橙红的芦叶,大片大片地在平原和较平缓的山坡上铺陈开来。还有一些开着蓝色小花的野草从车窗下掠过,让你无法仔细端详它的姿容。更多的野草是我叫不上名字的,它们默默地在这里自然生长,自然消亡,共同创造着这片美丽的荒原。荒原中地势低洼处由河汊和池沼构成了大片湿地,有一些野鸭和鹳在自由自在地捕食和嬉戏。在丘陵稍高些的地方,是一些稀疏的树木,很自然地点缀在五颜六色的草地之中。还有很多的野鸟在林间低回盘旋,但我能认出的只有喜鹊和乌鸦。我相信,这片草地中一定还有很多野生动物,只是林深草茂,车又飞掠而过,难得一见罢了。

    有一群马在草地中悠闲自得地吃草,大大小小的一共有十几匹,没见有笼套,也没见牧马人,不知它们究竟是由人饲养的马还是野马。

    中间换车的时候,我曾到路边的草地上站一会儿,脚下感觉很暄,低头看去,全是腐烂的草。原来这里一直无人开发,已经积攒了厚厚的泥炭。此时我真有一种冲动,想在这草地上打几个滚,然后静静地躺一会,尽情享受一下这里洁净的空气和温煦的阳光。

    路途中间也有几段山势较为陡峻,盘山公路在密林间穿行。树木品种很多,但都是阔叶树。由于我多年在平原地区生活,对树木的了解很粗浅,所能认出的只有柞、桦、楸、槭、山榆等几种。高树稀疏的地方,往往生长着一些一米左右高的灌木,大片大片的,叶子红黄绿夹杂,就像是谁用巨幅油画在公路两侧装饰了长长的画廊,让车上的游客只是呆呆地观看。

    从珲春口岸到海参崴一线最大的平原还当属绥芬河下游平原。绥芬河在这里分了很多的河汊,还有很多由于河流改道而遗留下来的牛轭湖。平原的边缘也开垦出一条一条的用树壕间隔的整齐的耕地,但好像也是多年没有耕种,如前面看到的荒原一样,生长着各种杂草。这时大约为北京时间下午5点左右,天色有些暗了,看不清这片平原上都长着什么草,生活着什么动物,只能看见河汊和一些小湖泊反射着黯淡的天光。

    走到这里,上午在中朝边境萌生的一点对于环境的自豪感已荡然无存了。

    平原对面,灯光多起来了。查看地图,这里是塔夫里昌卡到腊兹多耳诺耶一线,这一线是滨海边疆区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了,从海参崴到双城子(乌苏里斯克)和伯力(哈巴罗夫斯克)的公路也在这里通过。

    三、克拉斯基诺

    大巴车驶过岩杵河上的一座桥,就进入了克拉斯基诺小镇。克拉斯基诺这个名字,相信每一个关注东北前途的人都不会陌生,上世纪九十年代,克拉斯基诺可是一个炙手可热的名字。

    1991年10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报告认为,图们江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周边的几个国家中、朝、俄能够实现资源的劳动力的互补,而且可以吸引日、韩两国的资本。并且提出了“再造一个香港”的长远目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首先得到中国方面的支持,1992年,中国批准吉林省珲春市为边境开放城市,设立经济合作区。接着俄罗斯宣布符拉迪沃斯托克、纳霍德卡为自由经济区,朝鲜宣布罗津、先锋为自由贸易区。1995年12月,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组织下,中、朝、韩、俄、蒙五国签署了关于建立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开发协调委员会的协定和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环境准则谅解备忘录。中国在图们江开发上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与俄方协商,出资修建了珲春口岸至扎鲁比诺的铁路和从珲春口岸至克拉斯基诺的公路,国家和吉林省政府以及个体投资者在珲春开发区也投入了巨额资金。

    但是,这项合作开发计划进展得并不顺利。首先是俄罗斯不希望中国人过多地进入俄远东地区,也不希望中国人在此顺利出海,他们认为中国人过境过多也可能会导致远东领土危机,而中国人通过图们江口一带出海也可能会导致海参崴在远东地区战略地位的削弱。日本在这一地区的开发上也持保守的态度,因为他们不希望增加一个能够在日本海沿岸出海的国家,特别是强大的中国。所以直到图们江合作开发计划运行十余年之后的今天,克拉斯基诺依然是一个仅有2000人口的小镇,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

    今天,我们再经过这个小镇,看到它非但不像我国媒体曾经宣传的那样火热,反倒显得有点冷清。居民的住宅很分散,街上也没有几个行人。有一片空地上还立有两个足球场的球门,但中间却不见平整的草坪,各种本地蒿草在疯狂地生长着,看来已经好久没有人在这里踢足球了。路边有一些坍毁的房屋,几年也没有人清理,墙里墙外都长着小树和蒿草。这里的土地很充足,没有人愿意出力把这块房基地清理出来再盖新房。有几个老人悠闲地坐在路边的长椅上,尽情享受着沿海地区并不多见的明媚的阳光。从人们的悠闲程度看,这里倒真是一个适宜人居的小镇。

    去年以前,这里还曾以另一种方式火热过一段时间。在我国政府未明令禁止境外赌博的时期,这里建有一个赌场,生意很不错,东北三省特别是延边州有很多私企老板和政府官员到这里来赌博。虽不如朝鲜英皇赌场那样豪华,但也着实风光了一阵子。今天,我们也从克拉斯基诺的赌场旁边经过,前后两栋外墙漆成红色的二层小楼楼门紧闭,院子里长满衰草,墙上的宣传招贴“一‘赌’风采”几个字也已经斑驳脱落,丝毫不见昔日风光。

    今年9月2日,中、朝、韩、俄、蒙五国又在吉林长春举行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项目第八次政府间协调会议,五国一致同意,将1995年签署的项目协调委员会协议再延长10年,同时将合作区域扩大到整个图们江地区。但愿克拉斯基诺能够借这个机会重新热起来,因为这个小镇的冷清与热闹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图们江经济开发的晴雨表。

    四、波谢特湾

    克拉斯基诺南面有一个海湾,这就是波谢特湾,中国旧称“摩阔崴”最里边的这个小海湾又被称作“厄克斯别的青湾(即探险队湾)”也是一个殖民者强加给它的名字。向南望去,有一个半岛伸入海湾中,这就是波谢特港所在的那个半岛。我们在半岛的北面,看不到波谢特港,只能看到波谢特港北面的小山和山上高耸的铁塔。而目光越过这个小半岛,远处有一座较陡峻的山,这应该就是达托依山,达托依山的西面是一望难收的平川,美丽的塔尔密湖就横卧在那里。

    波谢特湾的地理环境是极具特色的,我多次从卫星图上察看过这个地方。三个小半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向一起攒聚,在波谢特湾底部又分割出两个小海湾,一个叫“厄克斯别的青湾”一个叫“诺夫哥罗得斯康湾”三个半岛也各具特色,波谢特半岛是陆地山脉伸入海湾中形成的半岛;米诺诺斯卡半岛则本是一个独立的海岛,后经海浪作用在海岛与陆地之间形成连岛沙堤,从而变成半岛;南面的一个不知名的细长的半岛的则是一个由海浪作用形成的长长的沙嘴。

    波谢特湾一带的美丽是让你无法抗拒的。周围的几座小山虽然不高,但都满山披翠,也有一些红叶黄叶点缀其间,与大片的绿色相映成趣。海湾的周围分布着几大片河口湿地,遍布着野生的芦苇,红叶白花绵延数十里,仿佛一张刚刚被清洗梳理过的地毯,没有一点被践踏过的痕迹。海湾东北角的格拉得卡亚河河口湿地更是独特,几条河汊、几汪湖泊、几块洲渚,都是那么自然,除了两座桥梁,我再看不到一点人工疏浚或壅塞之类的干预。也许由于几个小半岛的层层阻隔,也许是风向的缘故,海湾里水波不兴,平静得就像一个深处内陆的湖泊。海边也没有那种在别的海滨常见的宽阔的沙滩和砾石堆,荒草一直长到海边。在这片平静的水面上,既无一舟一帆,也无在我国沿海常见的养殖网箱,安静得让人觉得有些寂寞,有些失落。

    我是一个自然主义者,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不赞成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常常面对满目疮痍的土地慨叹人类的贪婪。可是,对于这一片显得过于安静、过于荒凉的土地,我还是觉得浪费得可惜。我认为,国内某些地区对于自然的过度开发和过度破坏,是走入了一种资源掠夺的极端,而这一地区的过度荒凉,则是走入了另一种资源闲置的极端。而这两个极端,或过或不及,都是对社会正常形态的背叛,也都是我所不喜欢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就对这里的山川心驰神往。曾经到处搜寻图们江口及波谢特湾一带的地图欣赏把玩。最近又下载了google earth软件,用它多次搜索过这一地区的地面卫星图片,图片很清晰,能够看到山脉、河流、道路、耕地和村庄。可是,这次随团出行,没能有机会到波谢特湾周围转上一圈,认真踏查一下这里的山川形势,充分欣赏一下这里的自然风光,将是我此行的最大遗憾。

    2003年,中国政府曾向俄罗斯政府提出请求,希望能够长期租借波谢特港和扎鲁比诺港,但俄方没有同意。我觉得中国政府不应放弃租港的请求,可改租借现有港口为租地另建新港,达托依山东边就有一个很好的港湾。而达托依山及塔尔密湖附近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具有多样性,山岳、平原、湖泊交错分布,海岸还拥有较长的沙滩,与同纬度内陆地区相比,气候湿润,冬暖夏凉,是建设海滨城市的绝佳位置。就中国现有沿海城市而言,还没有哪个城市的综合地理环境可以与波谢特湾西岸地区相比,就是拿世界主要沿海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与这里相比,也无出其右。如果租地建港计划能够实现“再造一个香港”的目标才能成为一个现实的目标,中国东北地区也才能有一个真正意义的出海口“雄鸡之喙”才能从束缚中解放出来。

    五、夜色中的山城

    大巴在那捷日金斯克区的瓦西利耳耶夫卡小镇转向东南,跨过了绥芬河下游的一座桥,到达腊兹多耳诺耶小镇又转向南行驶。这是进入俄罗斯境内以来经过的最大的城镇。公路上的车明显多了,原来我们已经走上了俄远东地区最繁忙的公路,这条公路是连接海参崴和远东地区其它大城市的最主要的干线公路,从这条公路的周边环境和重要性上看,类似于我国的沈大高速公路。

    这时下起了小雨,车外的各种灯光透过挂了雨滴的玻璃窗射进来,更给这座异域小城增添了几分绮丽的色彩。司机看来技术非常熟练,虽是下雨路滑,他却丝毫没有畏怯的意思,仍旧把车开得飞快,对于路上行驶的其它车辆不论是客车、货车还是小汽车,一律超越,让车上几位喜欢乘坐快车的游客直呼痛快。

    越向南行,路边的街区越密集,与到达腊兹多耳诺耶之前在哈桑区内的那段行程大不相同。这样又行进了一个多小时的光景,导游说,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海参崴的市区了。

    海参崴位于阿穆尔—穆拉维约夫半岛上,东、西、南三面临海,是一座依山而建的海滨城市。俄文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思是“统治东方”虽然已经入夜,但山坡上楼房的灯光,还是能够勾勒出山岭的大致轮廓。而公路的左边,有时是灯光灿烂的街区,有时却显得一团漆黑,我估摸,这一团漆黑的地方应该就是阿穆尔湾的水域。

    街边的霓虹灯招牌都很有特色,不大,但每块招牌都显得独具匠心。不像我国城市中的霓虹灯招牌,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亮,像在比赛似的。

    城市中的楼房不是很密集,绿地也很多。街道很整洁,但是不宽。导游说这些街区多是19世纪时就建成了,当时没有考虑到如今会有这么多的汽车,所以修建的街道都比较窄。现在想拓宽,又受已有建筑物的限制,没有办法拓宽了。不过也好,在这座城市里很完整地保留了19世纪街区的风貌,在这片由俄罗斯经营仅140余年的土地上也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城市中要找到保留大量19世纪建筑的街区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们好像对过去的一切怀有某种仇恨似的,把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城市街区都摧毁重建了,连北京也未能幸免。

    海参崴位于东九区,使用的却是东十区的时间,比我们使用的北京时间提前了两个小时,但现在他们的夏令时还没有结束,所以就比北京时间早了三个小时。我们到达海参崴的时间按我们自己的钟表是晚6点,可是大巴车门上悬挂的钟显示的海参崴当地时间却是晚9点。他们于当地时间下午5点下班,按我们的时间只是下午两点,这个时间我国很多地方的人们才开始上下午的班。

    街上的行人不是很多,但我发现他们的嘴都始终不闲着,不是喝酒或其它饮料,就是嚼些口香糖之类的东西。导游说由于是周末,街上的人还是比平常要多些。俄罗斯人是很喜欢休闲和玩乐的。跟自己过不去而整天拼命工作的人不多。

    六、皇冠旅馆

    在一家名为“绥芬河餐厅”的中餐馆吃过晚饭后,我们下榻在皇冠旅馆。这是一幢七层的楼房,楼前的台阶两边也有两座狮子像。但它们的狮子像很写实,基本按照狮子的实际形态塑造而成,不像我国的狮子像,多是用整块的大理石或花岗石等石材雕镂而成,形态很夸张,张牙舞爪的,连毛发都盘成一个个美丽的卷卷儿。

    旅馆名字很豪华,但我们所住的客房却很简陋。几张小木板床,床板间的空隙宽得可以塞进拳头。枕头是一个大约半米见方的软乎乎的大鹅毛口袋,头枕上去就陷在里边,只好把它对折一下才能凑合着用。没有提供棉被,只有一张薄薄的小毯子。电视是十七吋的,也没有安装共用卫星天线,只有拉杆天线,调试了一下,大约能收到十个频道左右,也不太清晰。

    房门的内侧贴着中俄两种文字的旅客须知,但俄文的是打字印刷的,中文的却是手抄后复印的,字写得很不怎么样,勉强可以看得清说了些什么。不知道海参崴的旅馆是不是都有中文的旅客须知,但仅从中文须知来看,这个旅馆还是经常接待中国人的。

    房间的窗子很窄小,这是俄式建筑的特点。俄罗斯的领土大多位于寒温带和寒带,为了便于保暖,同时也为了避免更多的低角度阳光射入室内,他们建筑物的窗子都开得很小,即使在纬度相对低些的海参崴,也沿用了这种建筑风格。

    客房里不准备拖鞋及一次性牙具,据说是出于环保的考虑。这一点倒真值得我们学习,中国的旅馆稍具一定标准的都配备有一次性牙具,这虽给旅客带来一些方便,却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和环境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的宾馆旅店每年要消耗一次性牙刷3。8亿支,而生产以及回收这些牙刷则要花8600万元,同时废弃的牙刷也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我国的一些民间环保组织在开展“带一支牙刷去旅行”的公益环保行动,但应者寥寥,可见我们的环保意识还亟待提高。

    旅馆的电梯有点老旧,但速度很快,力量也很大。从早晨出发到现在,我们坐了一整天的车,都想早点进房休息,所以电梯间一下子就进挤了十多个人,即便如此,电梯也没有显示超载的信号,还是正常远行。倒是和我们一同乘电梯上楼的一个俄罗斯中年男子显出了一点局促不安的神情,也许是他居于中国人的包围之中,感到了孤立,也许是他习惯于在地广人稀的俄罗斯生活,不习惯这样的拥挤吧。

    旅馆一楼的娱乐大厅里专为没开过洋荤的中国人准备了艳舞表演,且价格不菲,每张入场券要900卢布,合人民币300多元,我们都觉得很没劲,就没有去看。一楼入口两侧另有两个小店都由中国人经营着,一间由绥芬河来的一家汉族人开了一个纪念品商店,卖一些金银饰品、玩具、望远镜之类的小东西,另一间由一位延边州来的朝鲜族人开了一个小酒吧,都主要为旅馆里的客人服务。我们进去转了一圈,与店主闲聊了一阵,倒有一种好像是住在中国旅馆里的感觉了。

    七、爱酒的民族

    晚上,我们几个人到街上转了一会儿。这时还在下着零星小雨,却也没有很冷的感觉。街上行人很少,附近也没有很明亮的灯光,估计这一带已经远离了市中心的闹市区。偶有行人走过来,大多都喝得醉醺醺的,走路摇摇晃晃,有的手里还攥着酒瓶,走几步喝一口。这些醉汉遇到我们,就走过来跟我们说话,说些什么醉话估计俄罗斯人也未必能完全听得懂,何况是我们这些俄语盲呢,所以不管他们说什么,我们都不搭话。有的还边说话边伸出手来,这个动作我们懂,是朝我们要钱。导游告诉过我们,遇到这样的醉鬼,不要搭理他,否则他就会粘住你不放。我们也只好对他们置之不理了。

    只一会功夫,我们就碰到好几个挺着僵舌跟我们搭话的人。或许他们并无恶意,但还是让我们觉得很麻烦,也很扫兴,这一带又没有什么好玩的去处,没走多远我们就返回来了。

    俄罗斯人嗜酒,世人皆知。据说俄罗斯人的休闲消费有大约三分之二也都用在酒上,俄罗斯人嗜酒可见一斑。俄罗斯男人几乎没有不爱喝酒的人,而女人嗜酒的也在97%以上。可以想象,在俄罗斯,不会喝酒的人该有多么的孤独。嗜酒是爱好问题,而身体能不能承受得了却是遗传素质的问题。记得有资料说,欧美人喝酒,喝多了也极少有人会呕吐,而中国人喝酒,喝多了却有一半以上的人要呕吐,可见欧美人对酒精的承受能力明显要强于中国人,中国人想要在喝酒上与他们一争高下真是自不量力了。

    此后两天在大街上,也常常能看到攥着酒瓶边走边喝的人,也有独自坐在街边长椅上喝酒的人,没有什么佐酒的东西,这酒也能喝得下去,真让习惯于以菜佐酒的中国人感觉有点不够味儿。星罗棋布的酒吧和街边临时撑起的伞盖,更是他们欢饮聚谈的好场所,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边谈边喝,往往也只有一两样小吃用以佐酒。他们喝酒并不喧哗,即使喝得摇摇晃晃了,也少见有几个人在一起纠缠吵闹的。

    在这里喝酒的女人一点也不比男人少,只是她们在喝酒的量上可能会比男人少些,所以我们能在大街上见到很多醉汉,却不易见到醉酒的女人。

    据导游说,俄罗斯人喝酒,可以喝到摇摇晃晃的程度,也可以喝到扶着墙回家的程度,但是决不能醉卧街头。如果不慎喝醉了酒倒在大街上,就要被关到醒酒房里去强制戒酒的。

    他们的酒品牌很少,伏特加是俄罗斯最有名的白酒,吃晚饭的时候,我也喝了一点,感觉并不像我国的一些高度白酒那么辣。啤酒似乎也只有一种,因为向他们的饭店服务员要啤酒,他们也并不问你是要什么牌子的,就直接拿上来这种被称作“毕哇”的东西。

    八、金角湾的日出

    10月1日的早晨,我起床后,发现走廊里一片通明,走出房间一看,走廊里满是红彤彤的阳光。原来这走廊一端的阳台正对着东方,透过封闭阳台的玻璃窗,我看见一轮红日从我的正前方喷薄而出。红日刚刚跃出对面的山冈,把海湾的水面染成金亮亮的一片。海湾边是长长的码头,码头旁边停泊着许多大小舰船,一些巨大的塔吊在装卸着货物,这些舰船和塔吊也被初升的太阳镶上了美丽的金边。

    看到码头和舰船,我知道,这就是著名的金角湾了。

    这时方向感才又重新回到我的头脑中。昨天进入市区以前,我凭着以前对这一带地理状况的了解,方向还没有迷失,但大巴在市区转了一会以后,我就不辨东南西北了。直到这时,我才搞明白方向,原来我们住的旅馆的正门是大致朝东的,正好隔着金角湾对着太阳升起的方向。

    金角湾的东面,是一个半岛,称高尔多宾那半岛,半岛上是一片漫岗,漫岗上疏疏落落地建着一些楼房。而在金角湾码头的这一边,则是长长铁路货栈,这就是俄远东最大的海港,一些来自西伯利亚的货物就是从这里被装船运往世界各地。

    海参崴的地理经度比我家所在的县城多了七度半,所以日出时间正好比我家早半个小时。纬度与我家那里基本相同,都是北纬四十三度多一点。

    我站在阳台上,迎着这温煦的同是北纬四十三度的阳光。这也本该是我们自己国土上的阳光嘛,可是如今在这座城市里,它却更多地照耀在一些白色的皮肤上。阳光没有过错,谁站在这里,它都一视同仁地照耀着谁。但是这里的阳光原本是由黄色的皮肤来接待的,后来白皮肤赶走了黄皮肤,成了这里的主人,阳光也就由白皮肤来接待了。我想,应该有更多的黄皮肤重新回到这里来,来接待这里千百年来一直照耀着黄皮肤的阳光。这是并不拒绝黄皮肤的阳光,这也是黄皮肤的北方先民们沐浴了数万年的阳光。

    我现在站在这里,阳光如一百四十五年前一样,照耀在黄色的皮肤上,不知阳光能否找到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今天是我国的国庆节,我们在这块本该属于我们的土地上度过这个节日,也显得很有纪念意义。

    九、可怜的列宁

    上午,导游丽达带领我们参观了列宁铜像。导游说现在全俄罗斯只剩下两座列宁雕像,这是一座,另一座位于圣彼得堡,这两座雕像正好处于俄罗斯东边和西边的两座大港,好像表明列宁的影响还在俄罗斯的领土上横贯东西地存在着。海参崴的人们没有推倒列宁像,主要是因为列宁在任时曾讲过这样一句话:“符拉迪沃斯托克虽然很遥远,可它是我们的。”说的像是很随意的一句话,就让海参崴人对列宁感恩戴德,把他的雕像保存下来了。看来领导人要想得到老百姓的爱戴有时也并不难,说不定不经意说出的哪一句话,就会让人民感动。

    雕像所展示的列宁内穿一件马甲,外穿一件短大衣,下摆被微风轻轻拂起。左手下垂,拎着一顶帽子,右手平伸,指向南方,好像在说:看,我们已经到达了太平洋岸边!可是现在,列宁手指的方向是一座大商场墙壁上的巨型电视,这我就猜不出他指着电视在说什么了。

    列宁雕像的头上和胳膊上有很多白色的条纹,远看还以为是某种装饰,到跟前才发现,原来是海鸥的粪便。此时列宁像的头顶上正落着一只海鸥,它好像在说,这事儿就是我干的,看你们能把我怎么着。哎,列宁真有点可怜了,俄罗斯的人们不喜欢他倒也罢了,连海鸥也来玷污他了。

    虽然列宁在俄罗斯人心中地位也不是很高,但在中国很多人的心目中还是很有位置的。不仅因为数十年的共产主义教育使我们熟知他就是“马列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因为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列宁曾提出要废除与中国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把侵占中国的领土都还给中国。可惜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民国政府根本没有心思坐下来与苏联谈判,收回这些被侵占的领土。

    有一个小贩子追着大巴向我们兜售一些纪念币、地图和邮票,用生硬的汉语跟我们讨价还价。邮票中大多是绘有列宁画像的,看来这个小贩知道中国人还是很崇拜他的,所以才专门把有关列宁的邮票之类的小纪念品向中国人兜售。列宁在国内没什么市场,在国外还有一些崇拜者,列宁在九泉之下也可聊以自慰了。

    十、火车站

    列宁像的对面就是海参崴火车站。这座火车站建于1912年,是西伯利亚大铁路东端的终点站,也是一座特殊的港站合一的车站。

    车站不大,是一幢很古老的三层楼房。车站里也没有候车大厅,据说本地人坐火车,都是提前几天预购车票,之后就可以在家里等着,等到火车发车之前就直接到站台上车,也没有人检票,因为也没有人逃票。

    车站中有一处楔形的站台,中间竖立着一座9288纪念碑,纪念碑不高,大约四米左右,但它却有着非同寻常的纪念意义。它表明从莫斯科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铁路总里程为9288公里,这个里程差不多相当于地球周长的四分之一了。可以想见,在上世纪早期,汽车和飞机还没有广泛投入使用,在陆地上承担交通运输任务的最重要角色就是火车,这时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以及这座起着东方桥头堡作用的火车站在人们的心目中应该有着多么重要的位置。

    9288纪念碑的南面是一座蒸汽机车的实物纪念碑,这台蒸汽机车是二战期间设计制造的,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上奔驰了许多年,199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设立了这座实物纪念碑。车上的标号为e—3306,也成了一个永久的纪念。机车外面涂成黑色,一些边缘处和车轮子涂成红色,两种颜色搭配起来,使这辆蒸汽机车更显示出历史的厚重。

    十一、阿尔谢涅夫博物馆

    阿尔谢涅夫博物馆位于滨海边疆区政府大楼的西侧,为俄远东地区最大的博物馆。以俄罗斯探险家阿尔谢涅夫的名字命名。

    一进入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一幅滨海边疆区的地图,地图很简单,只绘出了主要河流和几个比较大的城市。滨海边疆区的西部边缘很窄的一条,弯弯曲曲地在中国边界和日本海之间延伸。看来当年的侵略者在这一带的划界问题上,还是费了不少脑筋的,最终使俄国的国界在图们江口与朝鲜的国界相连接,达到了完全封锁中国出海的目的。

    博物馆里藏品很多,数量最多的是滨海边疆区的动植物标本。看那些动植物标本,多是我们所熟悉的,与我国东北三省的动植物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数月以前我在长白山动植物博物馆里看到的动植物在这里大多都能看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只东北虎的标本,很高大威猛的样子,在俄罗斯,它们被人称作西伯利亚虎或乌苏里虎,原来看过相关资料说现在全世界野生东北虎仅存360只左右,而在中国境内只有约30只,看来在俄罗斯境内的老虎倒是颇为幸福的了。我还看到了一只麋鹿的半身标本,这种动物在我国是早有记载并有所神化了的,史称的“四不象”就是它。

    这里也收藏着很多先民的遗留下来的文物,在古人类展区,我看到一些古人类遗址的图片和一些出土文物,特别是一些古人遗骨很明显显示出宽脸盘、低眉骨、身材相对矮小的蒙古利亚人种的骨骼特征。很多文物上也清清楚楚地雕刻着一些汉字,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套清兵的服装,在黑底红边的兵服上边清清楚楚地绣着“波里将军亲兵”的字样,这大约是被他们当作战利品而收藏的。

    博物馆的藏品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先民留下的文字资料,其中有很多汉文和满文的书籍。我手里的一张海参崴旅游图上说,这里还保存有两块当年的中国永宁寺石碑,只可惜参观得匆忙,竟然没有看到。

    当然,在这座博物馆里,也必不可少地收藏着相当多的阿尔谢涅夫、穆拉维约夫等早期探险家及其随从遗留下来的一些物品。

    十二、潜艇博物馆和二战纪念碑

    潜艇博物馆位于那别列日那雅大街的北侧,就是将一艘退役潜艇安放在港湾附近一处较为平缓的山坡下。导游介绍说,这艘潜艇被称作c-56近卫军潜艇,在二战中立下赫赫战功,曾击沉或重创敌舰十余艘。

    我们从潜艇后部的一个舱门进入潜艇内部,开始的一段还很宽敞,好像是潜艇乘员的生活区,再向前钻过一个圆的舱门,就进入了机械舱,里面充塞着各种仪表、操纵杆、潜望镜之类的东西,有一些带有很多阀门的七拐八弯的钢管,也不知是作什么用的。还有一个三米长左右纵向剖开的鱼雷,前边的撞针、中间装炸药的空腔和后边的尾翼都很清楚地展示出来,让人看到它的尺寸就能想象出它有着相当的威力。

    二战纪念碑位于c-56潜艇东面,碑身不高,基本由两块浮雕构成,浮雕上的人物很抽象,棱角分明,展现了苏联红军战士威武刚强的形象。纪念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